古絲路留韻,暢想盛世韶音
公元前139年張騫通西域,讓“絲綢之路”這條世界性貿易商道綿延了千年,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紐帶。由漢至唐,由宋抵元,一條絲帶牽縈起無數赤子之心,牽動著世界文明的發展,成為那時地球上最耀眼的光輝。
2014年“絲綢之路”入選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讓這條曾輝煌千年的“文明之路”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。它總路線長達8700公里,包括33處世界文化遺產,涉及到宗教、建筑、科技、名人、民俗、藝術、物產等多方面文化內容。這些瑰麗的文化遺留是當今社會的財富,無不讓人聯想到昔日絲路盛世的繁華風貌。
新絲路揚帆,引領大國崛起
2013年9月6日,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建設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的戰略構想,其目的在于在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,形成一個緊密的、活躍的經濟區。同年10月,習主席訪問東盟時又提出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的戰略構想。“一帶一路”,交相呼應,形成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新格局。一時間“絲綢之路”成為全國發展的主題,各地區、各行業積極融入,“新絲路”正成為引領中國崛起的風帆。
繪絲路旅游,淺談幾點認知
作為“一帶一路”建設過程中的先導產業,旅游業迎來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,多地的“絲路”旅游開發已悄然升起。現試結合麟德團隊相關經驗,就絲路旅游開發應做到的幾點淺議如下:
1、理解文化,心有擔當
——對文化負責,對責任擔當
絲路文化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,更是中華文化的承載。作為傳承炎黃血脈的華夏兒孫,麟德團隊認為我們要有 “理解文化”的覺悟。面對如此豐富多彩、歷史悠遠的絲路文化,我們需要做的不應當是讓這種文化沉淀在深處,而是如何讓絲路文化重換光彩,如何讓絲路文化服務于游客、服務于民眾,要做到對絲路文化的保護、傳承和發揚,這是我們所應有的“文化擔當”。
2、看清資源,認清路徑
——深入研究項目所特有的絲路文化資源,根據資源特色形成針對性的發展路徑
絲路資源分布形式多樣,有點狀聚集型的,如西安古城;有線狀分布性的,如絲路古道;有散落分布式的,如漢唐帝陵。不同的分布特征決定了絲路旅游開發策略的不同,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需對絲路文化資源分布情況進行謹慎梳理。如線狀分布的絲路遺產資源,可實施廊道旅游開發,依據遺產的影響力及旅游發展現狀,打造幾個極核引領型的品牌項目,形成品牌帶動效用;依托古絲路通道或現代交通廊道,形成旅游廊道,從而整合沿線絲路旅游資源,帶動全線旅游發展。
3、讓文化能消費,讓產品有生命
——以創意為途徑,打造可以消費的文化,打造有生命力的產品
文化是絲路旅游項目的靈魂,是區別于其他項目的重要因子,但多數旅游項目僅把其當做一種景觀形式展現,大大浪費了絲路文化的價值。在開發過程中我們不應該讓這種文化財富暗暗流失,要用我們的創意讓文化成為一種可消費的形式,成為游客能夠體驗到的產品。這樣才能讓游客深入到絲路文化中,體會到其真正的美麗。如依托龜茲石窟藝術打造“龜茲時裝秀”藝術演藝、依托波斯銅鏡打造銅鏡迷宮、依托神秘的樓蘭古城打造樓蘭客棧等,從“絲路文化”歷史文化中衍生出多樣的旅游產品形式,將深奧的文化轉化為游客可以感知、能夠體驗到的產品,最終形成吸引力,形成景區賣點。
4、絲路文化引領,做好友誼交流
——友誼交流,促進絲路文化傳播
“交流”是絲路精神的體現。麟德團隊認為絲路旅游項目應當依托“一帶一路”所鋪設的國際交流條件,立足絲路經濟帶建設、友誼合作兩大契機,依托相關友誼交流、合作項目如以“中哈友誼”為主題的絲路主題旅游園、中哈友村、中哈蘋果文化節、中哈技術合作園等,推動其所蘊含的“絲路文化”同國際的交流。最終要讓絲路文化走出去,為世界所認知。
以上淺淺談論幾點對絲路旅游開發的認知,僅作拋磚引玉,期業界同仁攜手共繪絲路旅游,望絲路文化在旅游中苒苒繁興。
微信公眾號
新浪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