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家地質公園探析系列第三篇,麟德將為讀者帶來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案例剖析。與上一篇中的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相比,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又有怎樣的不同呢?請諸位讀者隨麟德一起,走進王屋山-黛眉山。
一、案例概況
● 位于太行山南麓,分別位于濟源市和洛陽市新安縣內。
● 景區總面積986km2,核心景區面積273km2,有王屋山、黛眉山、黃河峽谷三個地貌單元組成。
● 以裂谷構造、地質工程景觀為主,以典型地質剖面、古生物化石景觀、地質地貌景觀為輔,與生態人文相互輝映的綜合型地質公園。
● 以地質景觀的豐富和齊全著稱于世,被譽為“天然地質史書”
二、公園一覽
王屋山因“愚公移山”而聞名,山勢雄健,頗具陽剛之氣;黛眉山因商湯黛妃得名,山水秀麗,深得陰柔之美。兩山隔黃河而峙,深得陰陽相合的韻味。
圖1 園區與景區分布圖
1、王屋山概況
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濟源市西北40km處,區內峰巒疊翠,氣壯勢雄,譽滿中外的《愚公移山》故事就在這里發生。是中國九大名山之一,漢魏時期更被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。主峰天壇山海拔1715m,是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。
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是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學意義、稀有性和美學價值的,能夠代表本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地質歷史。
2、黛眉山概況
位于秦嶺和太行山的過渡地帶,黃河小浪底水庫上游南岸,隸屬洛陽市新安縣,氛圍龍潭峽、荊紫山、黛眉山、青要山和萬山湖5大區域,是一座以沉積構造遺跡和地質地貌景觀為主,以地質災害遺跡、典型礦產和水體景觀等相互輝映為特色的地質公園。
龍潭峽景區為黛眉山的主要景區,是世界罕見的U型峽谷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評價其為“世界上最美麗的峽谷”。
3、黃河三峽概況
河南濟源黃河三峽景區乃世界地質公園、國家水利風景區、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、河南十大熱點景區、小浪底之精華景區。景區位于小浪底大壩上游20公里處,總面積40平方公里。地處北部山岳旅游帶與南部黃河旅游帶(三點一線)的水陸接合部、國家級風景區王屋山、小溝背景區與小浪底游線的樞紐地段。
三、發展歷程
公元2005年王屋山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。
公元2006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宣布:中國王屋山—黛眉山申報世界地質公園,以本屆第二名居泰山之后全票獲準通過。
公元2007年6月2日,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正式揭碑開園。
公元2012年10月,王屋山風景區順利通過AAAA級風景區復檢。
公元2013年1月,黛眉山龍潭大峽谷被評定為國家AAAAA級風景區。
公元2014年8月,黛眉山景區被評定為AAAA級風景區。
公元2014年10月,龍潭大峽谷成為全國21家獲得“2014最美中國旅游目的地”稱號的風景區之一。
四、發展瓶頸
王屋山和黛眉山在發展上,曾經遇到兩大瓶頸,兩大難關。
1、2005年前后,旅游發展停滯
2003年,王屋山成功申報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;2005年黛眉山成功申報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。但由于種種因素,王屋山和黛眉山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后,旅游發展卻不盡如人意,甚至陷入停滯。如何拉動王屋山和黛眉山的旅游發展?
由于王屋山和黛眉山隔黃相望,一陰一陽的特殊地理條件,兩地提出聯合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策略。兩大國家地質公園進行聯合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并獲得成功,對兩者的發展推動,作用極為明顯。在2007年,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揭碑開園,也宣告著這一聯合申報的策略大功告成。
2、2010年,旅游發展方向偏差
由于后續開發策略的偏差和行政管理的復雜性,在世界地質公園中期評估評審中,王屋山-黛眉山因盲目進行旅游開發,地質屬性被大量弱化,被要求黃牌整改;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陷入了窘境,在2010年前后,遇到了第二個瓶頸。
在嚴峻的形勢下,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及時調整了建設方向和發展策略,重拾地質公園的地質特色,對區域內的地質地貌資源進行深挖,并陸續推出幾大拳頭地質旅游產品,走上了穩健的發展之路。
五、他山之石
在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之路上,有成功的經驗,有錯誤的教訓。勿論成功失敗,我們都能夠從中汲取有益的成分。
經驗一:聯合申報,拔高資源品級。
自古以來,王屋山以其自身厚重的人文底蘊而聞名于世。相對而言,王屋山的地質特色,則遠不如其人文底蘊突出。要申報世界地質公園,王屋山的地質屬性高度并不足以支撐。
面對困局,王屋山通過打破自身局限,放寬眼光,與黛眉山和黃河河谷聯合,將區域地質屬性拔高,從而將地區的地質屬性定義為“華北地區的海陸變遷博物館”,成功達到世界級的地質定位。
經驗二:找準定位,分清主次發展。
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,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旅游活動一直沒有突出“地質”的特色,對地質遺跡屬性的提煉不夠,主打品牌游離于中原文化、道教文化、小浪底大壩和峽谷瀑布景觀上,在宣傳和建設上背離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品牌。景區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不少影響。
在調整定位和策略之后,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大力開發地質遺跡屬性,對硅化木和鐵化木地質遺跡、方山地貌、崩塌巖塊的波痕等進行強化和突出,并成功申報區域內的龍潭大峽谷景區為國家AAAAA級風景區,從此走上了一條正確的發展之路。
經驗三:梳理權屬,明確管理權界
在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中,王屋山開發較早,管理經驗較為豐富;而黛眉山開發時間較短,管理經驗不足。且王屋山和黛眉山分屬不同的城市管轄,分地而治帶來的是管理難以達成共識,產權劃分混亂。這也在無形中弱化了王屋山-黛眉山為整體的旅游實力,有自廢武功的嫌疑。迄今為止,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仍處于各自為政、孤立規劃的局面,梳理權屬,明確管理權界迫在眉睫。
六、麟德建議
麟德以自身豐富的山地旅游規劃開發經驗,希望能夠為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為此,麟德提出以下幾條建議:
1. 深度提煉地質資源,優先展示地理文化
在地質博物館、地質科普展示、地質遺跡知識的推介上應更加深入。以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,提高地質公園的科研水平;開發科技含量高的旅游景點和科技項目,形成系統的科技旅游開發成果;面向民眾加大科普推廣力度等手段,深入挖掘景區的地質屬性。
2. 深度融合地區文化,生態環境協調發展
有機結合區域文化和生態環境,尊重地質遺跡原生態的同時,抑制破壞性開發。以文化與地質景觀的深度挖掘與融合為景區合理開發的主要導向,保持原始性和探索性的旅游特征,遵循生態景觀、人文景觀、自然景觀與生態經濟相結合的開發原則。
3. 設置專屬管理機構,行政產權界定明晰
明確地質公園的產權歸屬,確保地質公園的利益分配合理;管理權由多個具有管轄權的行政區一級政府合作成立專門機構行使,避免一地多管,一地多權。
4. 詳細規劃有序引導,高端團隊運營指導
可邀請專業山地旅游規劃團隊,制定景區的詳細規劃,明確景區建設的步驟和可行性;在設計過程中,重點考慮王屋山與黛眉山的聯動,注重黃河河谷的串聯作用。在規劃文本的指引下,輔以嚴格的執行力度,這樣才能進入有序系統的開發軌道。
麟德山地旅游小組一直專注于山地旅游規劃。通過汲取國內外最優秀的成功案例精髓,在不可復制的成功案例中提取可資利用的概念,結合麟德數百個成功項目的龐大底蘊,打造出具有獨特麟德風格的山地旅游規劃設計理念。
作為國內第一個聯合申報并成功的世界地質公園,王屋山-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成功經驗與誤區教訓,非常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研討,學習借鑒。
微信公眾號
新浪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