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種愛一點點就能醉人,有一種歌一開口就能溫馨,有一座城一相識就難以忘懷。桂林容納了最豐盈的季節(jié),最青翠的心情和最姹紫嫣紅的靈魂,紅塵阡陌,春花秋月,到處發(fā)散著靈動的音符。半城明媚,半城嬌艷,組成了一個桂林。
當你的車窗仿佛不停變換著一幅幅水墨山水畫的時候,你就能確定,你已經進入了桂林;當你聽到那出自山野的仿似天籟的歌聲縈繞耳邊的時候,你就能確定,你正身處一座有靈魂的城市。桂林,半城山水半城歌,以山為裙,以水為帶,以歌為魂。桂林的美不僅僅體現(xiàn)在詩畫一般的山水景色上,更體現(xiàn)在那一首首劉三姐的山歌里。
桂林是一座唱出來的城市,秀美溫柔到讓人散淡的山水風景構成了3D立體畫面,但是這還不足以形容桂林的獨特之處,桂林是4D城市,因為除了景色,桂林還有自己的聲音,那就是劉三姐的歌聲。優(yōu)美的歌聲飄蕩在秀麗山水間,景色一如歌詞所描繪的那么美麗。劉三姐是桂林的歌者,是整個城市的靈魂人物,我們的桂林旅游就是跟著劉三姐的腳步,漫步城中,如在云端。對一座城市的了解不應該僅僅是身體上的,更應該從心靈上感受城市,這是內外雙修的概念。桂林的旅游是一場內外雙修之旅,它給予你視覺上 、聽覺上、味覺上的享受,也給予你心靈上的感化。
劉三姐是傳說人物,也是多民族融合的體現(xiàn),她身上既有壯族的豪爽,也有漢族的婉約,就像桂林米粉,既有辛辣的一面也有醇香的一面。劉三姐代表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樂觀追求,就像她的歌聲,具有無法比擬的感染力。劉三姐既是歌仙,又是民女,代表的是人神同體,既有神圣的一面,又有平民化的一面。桂林就像劉三姐一樣,要打造神仙般的,同時又是平民化的城市。
唯因其秀美,才會成為文人雅士的鐘情之地。桂林在中國的文化想象中,承載了太多的分量。她滿足了士人對于“秀柔”這兩個字的全部想象。從秦代以來,這種“水作青羅帶,山如碧玉簪”的慨嘆不絕如縷。總有些素材和描述目標讓人覺得無從下筆,就像金庸小說里說某女子很美,通常就六個字:美艷不可方物。不可說,也說不來。桂林就是這樣的一個城市,用純文本文檔不足以表達。漫步在桂林,步步皆詩,處處有典,那種跟古人同享美麗景色的滿足感,真是莫大的幸福。王昌齡說的“嶺上梅花侵雪暗,歸時還拂桂花香”,是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,這也是桂林旅游要帶給游客的感覺。與不同時代的人體驗同一場風花雪月的美景,又是桂林的另一種意蘊美,詩景可以成為桂林旅游的另一大賣點。
桂林美得如水墨畫般脫俗,性格卻又如鄰家女孩般可親可近。遠近的山巒像水墨般清淡,悠緩的漓江優(yōu)游著如同漫步。城市就在散淡的山水里,市民出了自己的家門就到了街樹繁茂的山邊水邊,還有包山容水的公園。這些山水就像是每一位市民的后花園,讓人親切。桂林人大都不急著做早餐,遍布大街小巷的米粉店就是市民的廚房。桂林米粉一直一統(tǒng)桂林人早餐的天下,外地的什么花樣的早餐都很難擠進桂林。晨練后,來一碗米粉,桂林人一天的生活開始了。時光的腳步在這輕柔的山水間慢下來,市民就可以感受到時序的變化:每一天登山登到最高處,日出的時間在細微地變化,而這種變化又是不經意的,好像一愣神的工夫,季節(jié)就轉換了。桂林的慢和山水的柔曼有著一種天然的聯(lián)系。其實,慢本來就是桂林城的節(jié)奏,于是桂林就做了“水文章”,疏浚了“兩江四湖”,讓游人慢慢乘著船游整個城市。小城人的善良又讓人感動,比如外地人問路,桂林人絕大多數(shù)會仔細地為你指路,甚至會幫你帶路。
這里遠離中原的紛擾,外界的喧囂似乎已在萬里之外。這里有著有絕美的山水,更有著動人的情懷。整個桂林的美就是這種“人面不知何處去,桃花依舊笑春風”的感覺。山水依舊,人影已杳,不同于別處媚艷而世俗的氣質,桂林的靈魂,就是飄蕩在桂林上空的無法觸摸卻又無處不在的,可以蕩滌身心冶煉性情的精氣。劉三姐的歌聲雖然已經遠去,但是那種淳樸熾烈的感情還回蕩在桂林的山水之間。
微信公眾號
新浪微博